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龙八国际

自治区政府组成部门

自治区直属特设机构

自治区直属机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来源:共产党员网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0:17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经济工作主要任务和目标要求,担当作为、求真务实,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一、坚定发展信心,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针对疫情反复延宕、乌克兰危机爆发等超预期因素冲击,果断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我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迈上120万亿元新台阶,达121万亿元,同比增长3.0%。就业形势保持基本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物价总水平持续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0%,大幅低于主要经济体价格涨幅水平,“全球胀”与“中国稳”形成鲜明反差。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持续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55%,国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1位。产业、投资、消费、贸易等领域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表现抢眼,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3.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逐步恢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2%,经济循环进一步畅通。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市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出台实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改善。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持续为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电力、煤炭、水资源等价格改革持续深化。稳外贸稳外资成效显著,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持续提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继续深化。截至2022年末,我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碳达峰十大行动”扎实推进。加快重点领域、行业和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超过12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首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稳就业促增收取得扎实成效,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3亿人、2.38亿人、2.91亿人。

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金融运行总体稳健,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煤炭兜底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点时段能源供应总体平稳。建立健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识别、预警、处置机制,有力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过去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5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明显高于同期全球2.3%左右的平均增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新时代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特别是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辉煌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充分证明“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的创造伟力,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抵御各类风险挑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向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二、准确把握形势,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为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强调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科学把握。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将在一个更加复杂严峻的战略环境中谋求和推动自身发展。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扰动仍然存在,发达经济体激进加息外溢效应继续显现,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加大,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复苏乏力。大国博弈、地缘冲突加剧全球政治经济风险,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不确定性加大,这些都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总量性、结构性、周期性矛盾仍然存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居民增收压力较大、消费支出短期内扩大较难,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小,投资意愿和能力偏弱,世界经济下行叠加保护主义影响,保持出口稳定增长难度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中卡点、堵点仍然较多,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瓶颈制约。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生态环保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

在直面困难挑战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和平与发展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仍具有良好支撑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政治保障更加有力。党的二十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凝聚了奋进力量,“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前进道路上,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我们就一定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

二是体制优势更加彰显。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面临超预期冲击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出抵御风险、应对考验的强大张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创新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今年,随着存量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和增量政策的不断发力,将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一定能够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三是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22年占世界经济比重约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4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我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

四是市场潜力加快释放。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市场,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成效显现,消费需求将逐步恢复,消费升级的步伐也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补短板投资力度加大,都会促进有效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形成需求和供给的良性互动循环,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必将不断释放。

五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效应逐步显现,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都有助于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社会预期逐步改善,发展信心稳步增强。今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0.1%和54.4%,重回荣枯线以上,经济回暖势头强劲。只要把各方面潜力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我国经济发展必将前景广阔、前途光明。

总的来看,我国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明显好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危中有机、危可转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坚定战略自信、精准施策,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有力有效应对困难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和整体好转,实现更好发展。

三、狠抓贯彻落实,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全年经济工作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的方向和重点,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把握好“六个统筹”的要求,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要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快落实已部署的各项稳增长政策。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和条件,全面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培育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要充分发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的优势,围绕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壮大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实施“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利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扎实推动城乡区域重大战略部署落地。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途径,是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区域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标识,我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抓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落实,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投向中西部、东北地区,完善外资促进服务,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拓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合作新空间,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畅通运行。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更大力度支持海外仓建设,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塑料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水电、核电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绿色低碳生活全民行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切实做好民生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顶层设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强化收入分配领域政策统筹协调。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各方保交楼、稳民生责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落实积极生育政策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要稳妥处置化解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强化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优质产能,确保电力、天然气稳定供应。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网站地图